东海骄子伴奏网
热门
专辑
歌手
曲风
流行伴奏
民美伴奏
少儿伴奏
男嘉宾伴奏
女嘉宾伴奏
港台伴奏
欧美伴奏
日韩伴奏
戏曲伴奏
器乐伴奏
舞蹈音乐
朗诵配乐
分类
原版立体声伴奏
原版立体声伴奏带和声
原版立体声伴奏无和声
扒带制作伴奏
乐器实录扒带伴奏
原版伴奏
官方Live伴奏
嘉宾伴奏
钢琴伴奏
改编伴奏
吉他伴奏
器乐伴奏
DJ舞曲伴奏
精消原版立体声伴奏
带主旋律伴奏
消音伴奏
示范曲
求伴奏
登录
打开移动菜单
肉孜阿木提
伴奏数
1
播放量
964
简介:肉孜·阿木提的艺人档案 肉孜·阿木提,男,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著名维吾尔族歌唱家、艺术家。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央电视台特邀演员,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1995年11月至今任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 TA的基本资料 中文名:肉孜·阿木提 国籍:中国 民族:维吾尔族 出生地:新疆乌鲁木齐市 职业:歌唱家,艺术家 毕业院校:上海音乐学院 代表作品: 《在那遥远的地方》,《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草原之夜》 人物介绍 著名的新疆维吾尔族歌唱家,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1961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1976年他考入乌鲁木齐市艺术学校学习舞蹈,并在毕业后分配到乌鲁 木齐市歌舞团担任舞蹈演员,练习唱歌只是业余活动。声乐教授潘恩泽认为肉孜·阿木提的嗓子极具可塑性,在她的悉心指导下,肉孜·阿木提于1985年顺利的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在那里进行又一次深造。 个人经历 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肉孜·阿木提回到故乡新疆,进入乌鲁木齐市歌舞团。在此期间肉孜·阿木提和著名的作曲家王洛宾先生合作。甚至他演唱的每一首新疆民歌王洛宾先生都亲自给予讲解启发,这使肉孜·阿木提受益匪浅。1994年,他参加了第六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一首维吾尔族民歌《阿娜尔汗》夺得了民族唱法的桂冠。1997年肉孜·阿木提被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成为该团的独唱演员,先后代表中央民族歌舞团出访了法国、德国、土耳其、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多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声音高亢明亮,细腻悦耳,声情并茂,能歌善舞,并能演唱中外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各类民歌。多次到俄罗斯,匈牙利,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并担任独唱,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肉孜.阿木提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和热爱,使他的演唱水平日趋完美,他独特的演唱风格在中国的舞台上为观众展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2004年10月,肉孜·阿木提推出了名为《在那遥远的地方》新疆民歌专辑该专辑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和鲜明的民族特点。 1976年至1979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艺术班舞蹈专业中专毕业。 1979年在乌鲁木齐市歌舞团任舞蹈演员。 1982年在新疆艺术学院进修两年声乐,师从潘恩泽教授。 1984年—198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声乐,师从葛潮智教授。 1985年—198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大专毕业,师从常榴住教授。 198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礼堂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在新疆举办的艺术大赛中多次获奖。 1988年—1995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歌舞团任独唱演员。 1994年在第六届"通业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荣获专业组民族唱法"一等奖"。 1995年11月成为中央民族歌舞团任独唱演员。 1995年录制并出版发行了个人演唱专辑新疆民歌《阿娜尔汗》。为电影《神秘的驼队》、《母亲》,电视片《新疆光辉的四十年》等多部影视片录制了主题歌。 主要演唱曲目:《阿娜尔汗》(新疆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怀念战友》;《再见了大别山》;《串门》;《三套车》《前苏联歌曲》;《星》;《拉网小调》(日本民谣)等。 艺术之路 15岁时,他考入了新疆乌鲁木齐市歌舞团艺术班舞蹈专业,唱歌是业余活动。声乐教授潘恩泽是他的第一位伯乐,她认为肉孜·阿木提的嗓子极具可塑性。 在她的悉心指导下,肉孜·阿木提于1985年顺利的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肉孜·阿木提回到故乡新疆,进入乌鲁木齐市歌舞团。 在此期间肉孜·阿木提和著名的作曲家王洛宾先生合作。甚至他演唱的每一首新疆民歌王洛宾先生都亲自给予讲解启发,这使肉孜·阿木提受益匪浅。 1994年肉孜·阿木提参加了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一举夺取了大奖赛专业组民族唱法一等奖。他还在全国第六届“五洲杯”电视歌手大奖赛专业组民族唱法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1997年肉孜·阿木提被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成为该团的独唱演员。其歌唱艺术又有了更进-步的提高。从1997年至今,肉孜阿木提一直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 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大小城市和山村,他还先后代表中央民族歌舞团出访了法国、德国、土耳其、日本等十几个国家。无论走到哪里,他的歌声都深受观众和听众的喜爱。 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和鲜明的民族特点。 专辑的首曲即是专辑的标题曲,也是王洛宾那首著名的新疆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那高亢激越,抒情优美,韵味绵长的演唱一下便能抓住人心。这是最纯正的新疆歌喉演唱的新疆民歌,虽然这首歌的演录版本已经出的太多,但没有哪个“外乡人”能够唱出肉孜·阿木提那种独有的情调和风韵。 专辑中的其他歌曲也无一不浸润着原汁原味的新疆乐风。“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草原之夜”、“快乐的马车夫”等歌曲,肉孜阿木提基本上也是采用这种含蓄平和的方式演唱,听不到高昂激越的声调,却仍然饱含着深情厚谊。同样,“塔里木河”、“你在何方我的姑娘”、“一杯美酒”这类从创作到曲风都更维族化的歌曲,肉孜的演唱的维族色彩个性浓郁。选自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边疆处处赛江南”,他的演唱则加入了较多的美声,尤其是碟中最末一曲“怀念战友”,从平缓到高潮,美声男高音的本色才威猛地凸显出来。 专辑中没有选录用维语演唱的歌曲,可能是为了照顾更大层面的聆听者,尽管放弃了他的这一优势,但歌唱中透射出的维吾尔风,仍然是其他“外乡歌手”无法比拟的。 肉孜·阿木提拜在新疆艺术学院潘恩泽教授门下,进修声乐。潘恩泽维、汉语兼通,教少数民族学生很有一套,在新疆颇有名望。她对肉孜说:“你的嗓音条件很好,但没系统学过,得从头开始。不要急于求成,先不要唱大歌,就唱小歌,要不然我不教。” “大歌”就是音域跨度大、难度高的歌。潘老师让肉孜先不要急着唱大歌,是因为他还没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一味凭嗓子去唱高难度的歌,容易把嗓子弄坏。 “新疆嗓音条件好的人很多,但是不少人一学民歌,就和自己原来的唱法‘打架’,学不好。潘老师有一套方法,让学生既不丢掉自己的嗓音特色,又能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肉孜认为,跟随潘老师学习两年,使他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24岁的肉孜考取上海音乐学院,又系统地学了5年的声乐知识。回新疆后,他继续在乌鲁木齐文工团(后改为儿童艺术剧院)工作,只是从一名群舞演员变身为一名独唱演员。 这期间,肉孜·阿木提遇上了第二个在他艺术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王洛宾。1989年,王洛宾要在广州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他找到潘恩泽,让她推荐歌唱演员。潘老师推荐了自己的弟子肉孜·阿木提。王洛宾想起这个小伙子曾在自己写的歌剧《莱丽与麦吉龙》中出演过一个小角色,感觉很不错。 “那就让他来唱吧!”王洛宾的一句话,开启了肉孜和这位著名音乐家的合作历程,也由此开始了一段令肉孜无比珍视的师生情谊。 肉孜在当年的王洛宾先生作品音乐会上演唱了3首歌:《达坂城的姑娘》、《我等你到天明》、《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对于这些歌怎么唱,艺术上如何处理,王洛宾都进行了悉心指导。 “比如《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他对我说,你要了解歌里唱的哈萨克族姑娘,她们的民族有什么样的生活和文化,只有真正读懂了这个姑娘的心思,才能把歌唱好。”肉孜·阿木提回忆道。 而说到《达坂城的姑娘》,王洛宾是当作“负面教材”来提醒肉孜的。他说,当时这首歌是一个维吾尔族小伙儿唱的,他觉得不错,就把谱子记下来,可这个小伙子汉语不太好,翻译歌词时把“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伴娘”译成了“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姐姐”。王洛宾在整理歌曲时觉得这个“姐姐”唱起来别扭,又想“姐姐”、“妹妹”差不多,而“妹妹”唱起来顺口多了,就把歌词变作了“妹妹”。当“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唱遍海内外后,很多人都疑惑地问他:“维吾尔族嫁女孩是不是把妹妹也带上啊?” “王洛宾先生认为,正是由于他当时对维吾尔族文化不了解,才会犯这样的错误。他想更正,但歌已唱开了,改也无济于事,只能将错就错。为此,他提醒我做事一定要有严谨的态度。”肉孜·阿木提说。 广州音乐会后,肉孜·阿木提又出现在厦门、南京、台湾、新加坡等地举办的王洛宾作品音乐会上。在飞机上,健谈的王洛宾总会给年轻的肉孜以指点,从艺术到生活,从音乐创作到艺术家如何安排时间,乃至锻炼身体,两人聊得很多,逐步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 对于维吾尔族出身的肉孜·阿木提,王洛宾寄予厚望。“王洛宾先生说,江南有江南的情致,沙漠也有沙漠的风情,他能扎根新疆就是因为他热爱这里的文化。他对我说:‘你现在从音乐学院毕业,技巧是好了,可是你心里怎么样呢?你应该深入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扎根进去,从心底流淌出民族的歌,唱出一个民族的魂。’” 对于王洛宾的教诲,肉孜·阿木提始终铭记于心,此后20多年,只要他一唱起王洛宾的作品,耳畔便回响起他说过的话。随着阅历的增长,肉孜觉得很多先前他不太能理解的话语和情感现在都能理解了。他自信,能比别人更准确地把握王洛宾歌曲的情感和艺术内涵,真诚、自然地把那优美的旋律表达出来。 肉孜·阿木提凭借《阿娜尔汗》和《再见了,大别山》在第六届全国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获得专业组第一名,成为一名炙手可热的歌坛新星。那时,中央民族歌舞团正缺少新疆演员,于是,他被调到了中央民族歌舞团。 到了中央民族歌舞团,肉孜的视野更开阔了。这里不仅有来自天南海北的各民族同胞,还有德德玛、蒋大为、杨丽萍等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切磋各个民族的歌舞文化,气氛非常融洽。 记得初到中央民族歌舞团,有一次到南方演出,当地在宴请时端上了大肉。作为穆斯林,肉孜感到很别扭,这时细心的蒋大为发现了,忙让当地人撤掉酒席,全部换成清真的,这让肉孜十分感动。 “不光是生活上,在艺术上,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前辈也给我很多指导。一起演出时,我唱完歌会问他们的意见,唱得好的地方他们会点出来,不足之处他们也会直言不讳地指出来,这对我业务提升有很大帮助。”对于前辈们的提携指点,肉孜一直充满感恩之情,他认为这是艺术家胸怀和风范的体现,也是自己应该学习仿效的。 十几年来,肉孜随团跑遍了民族地区,印象最深的是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当地群众有的跋山涉水,步行四五个钟头来看演出。新疆歌曲节奏欢快,每当肉孜看到台下的群众随着他的演唱手舞足蹈起来,脸上荡漾着纯朴的笑容,他的心中就充溢了满足感。 记得2005年到西藏阿里演出,条件简陋,只在露天搭了个台子,可是藏族同胞却热情似火,演员们也不顾剧烈的高原反应,尽情地唱着。肉孜在唱到第二首歌时,注意到一位满脸皱纹、直不起腰的老人,双手举着哈达一步一步地从台下挪上来,并和他握手。献哈达时,肉孜看到老人的眼神异常亲切,仿佛是慈祥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一位老母亲,以那样的姿势给我献上哈达,这是对我作为演员最大的回报。能把新疆的歌带给各族观众,让他们感到快乐,我当歌手就值了!”肉孜说。 正是由于对歌唱演员身份的珍惜,肉孜在生活上极为严谨,不喝酒、不熬夜、不乱吃东西。“新疆有好嗓子的人很多,大多唱到三四十岁就不行了,就是生活规率性,把嗓子搞坏了。” 总结 如今,年届50的肉孜仍然每天练嗓。他说:“这个年纪虽然嗓子的音色不如年轻时了,但在力度和圆润性上却胜于从前,更重要的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对歌曲的处理和把握更到位了。一个艺术家到五六十岁才是艺术的高峰期,因为各方面都成熟了,臻于炉火纯青,是带给观众最美的艺术享受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脑子起来了,嗓子完蛋了,不但是自己的损失,也是观众和国家的损失。”肉孜·阿木提认真而不失幽默的总结道。 肉孜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像王洛宾一样挖掘整理新疆民歌,将其发扬光大。每次回新疆,他都特别留 心收集当地民歌,目前已收集了几十首,并尝试对其改编。不过,这项工作绝非易事。 “你看好。其实,就那么‘一小点’,恰恰需要很深的功底。”肉孜说,他先前改编了几首民歌都自己觉得不满意,因此就暂时搁置了。“呵呵,沉淀沉淀再说,艺术上的事急不得。”他淡定地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肉孜阿木提 的所有伴奏:
[精消原版立体声伴奏]
怀念战友 (精消)
SQ
肉孜阿木提
105
964
71
流行伴奏
¥20.00
4′26″
805 kbps
805 kbps
2025-04-28